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色达草原,位于长江主要河系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上游地带,与甘孜藏区石渠扎溪卡草原构成境内最著名的天然牧场。沿色曲河北上,河的两岸,成百上千条牧草丰美、开满各色野花的草沟,延绵起伏的山脊,向东西方向延伸而去。其间,是音符一样流动的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羊群,以及被风吹来的时有时无云朵般柔和的牧歌。传说在这富饶美丽的草原上,人们曾发现过“马头”形金子,后人为祈福而取名“色达”(意为金马),又传说那是格萨尔留下的战马而得名“金马”,独特的黄金文化于是兴起,金山......[查看详情]
“勒穷”藏语意为“圣地”,以雪域高原四大神山之一而著称,勒穷因其奇观美景的“神仙岩”而得名。 “神仙岩”山峰形状独特,状如雁头,并生长有芳香柏和竹子等葱郁茂密的植物。山腰处,有天然菩提,塔呈白、蓝、黄三色,塔内有达尔拉仙境、永恒自然灯、无量光佛等各塔类佛像。被称之为极乐世界的修行岩溶洞,其浸水处有帕米佛像、吾金大师佛像、无量光佛像、长寿佛像以及吾金大师的亲笔题词。山腰之上是称为空行母的秘密住所,有大小4个溶洞,的可容30人,小......[查看详情]
泥朵乡阿尼玛沁——格萨尔石刻群,有格萨尔王和三十员大将,以及岭国八十员将士的前世,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中阴百位文武神尊。这些石刻记载着格萨尔王及其将士南征北战,斩妖除魔的历史。 格萨尔石刻,刀法精细,取材考究,是在铁青色软质天然石板上完成素描后,采用凿刻、石刻、斜刻刀法的同时,注重磨剑、磨划技术效果,使石刻画构图和谐,具有唐卡画的艺术特点。在石刻画上采用了彩绘工艺,这样既增加了画面视觉的艺术感和光泽度,又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用。 这些石刻画整齐有序地......[查看详情]
洞嘎寺是色达县三大寺庙之一,位于县城西郊约6公里处的一座形似白色海螺的神山上。 该寺由曲锡吾金创建于公元1686年,大殿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高约10米,殿堂内塑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一面宗教壁画塑绘,红柱上雕龙刻花,色彩艳丽夺目,气氛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壮观。该寺活佛恩邓曲吉尼玛曾去年印度修行数年得道,印度法王敬称其法号为“康曲普喇嘛”,意思为能够在水上飞行的喇嘛。 该寺现存历史久远的贵重文物有:千铃1个,增其(钵)人1幅,银制镀金香炉1座,紫铜......[查看详情]
蕺山为绍兴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蕺即蕺草,也称岑草。《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中云:“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该山因多产此草而得名。 蕺山位于绍兴老城区东北方,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旧经》云:越王嗜蕺,采于此山,故名。”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居于此山南麓,即现在的戒珠寺,故又称王家山。 山上原有王家塔、蕺山亭、董昌生祠、三范祠、北天竺、蕺山书院等很多历史建筑。最令人神往的是耸立于......[查看详情]
中国羌族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羌族博物馆,该馆以介绍羌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分为“岷江上游历史文物陈列”、“羌族民俗文物陈列”、“红军长征过羌寨革命文物展览”、“羌族文物精品展览”四个部分。红军长征过羌寨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茂县时的情况,展出有红军留下的苏维埃钱币、文稿、石刻标语,枪支以及羌民收藏的红军军事教材、红军卫生学校教材等珍贵文物。 茂县羌族博物馆是一座地方性民族博物馆,坐落在县城羌兴街南端,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陈列面积......[查看详情]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古蜀文化发源地—郫县徐堰河(府河)畔,距成都市区20公里。 该馆于2000年落户新民场镇徐堰河畔的云桥村和净菊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总投资4000万元。属私立的小型主题性博物馆,收藏有自远古到明清时期的石刻艺术品1000多件,以汉代到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为主。其中汉代石刻艺术品除一般人熟悉的画像石外,还有技法已见熟稔的单体石雕,展示了在外来佛教造像艺术传入前,我国雕塑原汁原味的形态,是研究早期雕塑不可多得的凭据。该馆......[查看详情]
拉日马石板藏寨位于拉日马扎宗村,藏寨由来无从考证,但在高原牧区,有那样一片地势平坦,三面环山,水草丰茂,神山耸立的地方,也难怪藏族游牧民选择在这里作为定居点,而这一选择就让他们再也难以割舍,如今藏寨已有近两百户牧民在此居住。可以想象,若干年以前,面对高原恶劣的气候,厌倦了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牧民们渴望找一个安宁的港湾,于是在这里修建了定居点,但由于没有盖房的材料,而当地泥土又不适合做瓦,于是他们选择了开掘石板盖房,那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然而不经意间却成就......[查看详情]
扎宗寺州级文保单位,位于拉日马乡扎宗村,由经堂、铜色吉祥山、佛学院和佛塔群四部分组成,突出了寺院特有的金碧辉煌与超凡之美,汇集和展示了藏、汉、蒙寺院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十四世纪初,噶玛噶举派第二世法王巴希的弟子日查噶巴来此建寺宣扬佛法。十四世纪中叶,蒙古军队进入藏区,寺院主体建筑遭到兵火毁坏。之后,噶玛噶举派的另一位祖师噶玛扎西,成为宁玛派的伏藏大师,因此寺院又改为宁玛派寺院。公元l876年,当地的大堪布噶让降措,在原址左侧扩建寺院,由过去的四根......[查看详情]
位于美兴镇政府街东部的天主教堂,是法国传教士佘廉霭于民国8年(1919年)组织兴建。整座建筑用砖、石、木作材料,中式结构,西式造型,坐西向东,四合院落布局,由经堂、东侧厅堂、北侧厢房三部分组成。经堂占地973平方米(现拆除),正面为青砖砌筑,“金字塔”造型,有六根砖砌凸柱,正面通高12.58米,两侧高7.58米,墙壁上砖砌有基督、十字架及各种几何图型装饰,有三道卷拱门。左右两墙均开有五扇西洋式卷拱窗,北侧过道尾部有一小门,南侧过道尾部有一假门。经堂室内......[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