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它西屏太岳山,东倚太行山,漳河、沁河两河纵贯其间,是山西著名的米粮产地。上党盆地,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地位重要。 长治市历史悠久,古有壶关、潞州、隆德府、潞安府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活动;中华始祖炎帝曾在市境内的老顶山一带活动;商周时,为黎国;春秋时为赤狄人的潞子国;战国初为韩国别都,后属赵;秦时置上党郡,后周时又设置潞州。隋开皇年间,在现在地址筑城,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宋崇宁间称隆德府,明嘉靖八年,升潞州为潞安府,附郭置长......[查看详情]
是清代皇帝驻跸山庄期间居住和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召见王宫大臣及少数民族政教首领、接见外国使臣之所。位于丽正门至岫云门之间的主轴线上,共有九进庭院,以表现皇帝“身居九重”的含义。以万岁照房为界,正宫分作前朝和寝宫两部分。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位于濠濮间想之东,北依万树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三景。系八角卷棚式敞亭。此处百鸟争鸣,湖泊荡漾,恰似“山中一部笙笛”。乾隆亦有诗赞道:“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
元魁塔在端州区东堤二路,南临西江。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相传力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学、仕途畅通之时回乡所律,故名“元魁塔”。 该塔高27米,平面八角形,外观七层,内为十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塔基用石,塔身砌砖,各层于南北两面辟拱门,塔刹的覆盆与葫芦则是铁铸。该塔的造型,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递减,塔檐及千座逐层收缩,塔壁外面,各层八个面仍有前人修塔留下的四个“插杆洞眼”。元魁塔虽然矮小,但玲珑清秀,它不但有明代的建筑特色,而......[查看详情]
与“曲水荷香”相临的东北侧的遗基是“宁静斋”的遗址。原建筑为前斋后楼,回廊环绕,院中有池的方正小院落。前斋匾额为“宁静”,是乾隆所题;后楼匾额是“清敞”,为康熙所题。“宁静”二字是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乾隆把此处命名为“宁静斋”,表达了他要像祖父康熙那样具有淡泊敬诚、宁静致远的情操和抱负。“清敞”的意思是指此处面对的景物和周围的环境清雅、敞亮。 乾隆很钦佩诸葛亮,他在题此景的诗中写道“妙契神诠参不尽,我侯岂独干......[查看详情]
珠源寺位于西湖以西的山坡上,是一处大型佛寺,建于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 寺门面东,题额“珠源寺”。 该寺北近瀑源,山瀑珠溅,景色殊佳,故名。门殿3间,题名“定慈门”。以后顺次为钟、鼓楼、天王殿、石牌坊、宗镜阁、重层阁亭(俗称“大须弥山”)和飞楼十三楹的众香楼(俗称“小西天”)。宗镜阁为重层佛阁,全部用青铜精铸,梁、柱、门、窗、屋顶、匾额、抱柱楹联以及内供佛像全部用青铜铸造,精雕细刻,技艺精湛,艺术价值高。全阁用铜220余吨,俗称“铜殿”。可惜在19......[查看详情]
位于山庄文津阁南,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九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见苏州寒山范氏山园中千尺雪的瀑布,动静皆宜。后于京城西苑、蓟县盘山静寄山庄和避暑山庄同时仿建,同名千尺雪。它是将山溪引至山前,利用落差,造出“悬流喷瀑”、“寒光四射、洒然晴昼玉花”效果,此景是以瀑布取名,以声取景、听景的典型杰作。
步入梨树峪,过三岔口,沿着山涧而行,到达梨树峪中部。在北侧台地上,有一组布局十分紧凑、规整,造型非常新颖别致的建筑。在中轴线上,有门殿3楹,康熙题额为梨花伴月,题额点出了景致所处的优美环境。殿北有门厦。沿中轴线北行,台基上有正殿5楹,康熙题额为永恬居。永恬的意思是心神永远宁静。永恬居北面有后殿9楹,康熙题额为素尚斋。素尚的意思是崇尚朴素。再北是后院。三座殿宇分别置于高度不同的台地上,一重高于一重。梨花伴月前院有东西配房各3楹、永恬居......[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