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托克托郝家夭村神泉山庄,位于托县县城南绕环15公里(托电水源地正东靠山处.依山建设三层窑洞,由大青山石头砌筑,墙厚1米,冬暖夏凉.27间窑洞,太阳能洗浴\采暖系统.同时容纳400人就餐,150人住宿.有游船可将客人送往库布齐沙漠游乐.也可到山顶参观蔬菜大棚!
唐单于都护府城遗址位于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北距呼和浩特市40公里,位于呼和浩特平原南端,西临宝贝河。南部为西汉定襄郡治成乐县城址,北魏初期又在此建立盛乐城,唐代单于都护府建于汉、北魏城址之北,平面呈不规则的五边形,周围约8公里,现今残存城墙高约6米,东门及瓮城遗迹还很清楚。城内建筑遗迹甚多,地下蕴藏文物也甚丰富。城外唐墓较多,历年均有所发现,出土有墓志等文物。
乌素图森林旅游娱乐开发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区北大青山前山中段,东起哈拉沁沟,西到东棚村,占地6万亩。 这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紧靠110国道、呼包、呼集高速公路和京包铁路,距离火车站5公里,距离飞机场10公里。 这里环境幽雅,山上松柏常青,松涛阵阵;山下果树成林,碧波倒映。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非常适合旅游度假。 除自然景观外,这里还集中了不少人文景观。有战国时期赵长城遗址、汉通漠北的古白道遗址,还有集蒙、汉、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乌素图召,颇有学......[查看详情]
五当召,原名巴达格尔召(藏名)。清乾隆皇帝赐名为“广觉寺”。因召前峡谷名五当沟,故通称五当召。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即公元一七四九年。五当召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喇嘛教(黄教派)寺庙,活佛传世七代,喇嘛最多时达一千二百余人。召庙主体由六个大殿,三座活佛府和一幢安放历代活佛骨灰的灵堂组成,庙宇建筑气势雄伟,富丽堂皇。
乌兰夫故居位于土默特左旗塔布村。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南面开设大门,院内有正房5间和东、西厢房。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诞生于此。1906一1919年,他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9年乌兰夫离开家乡到归绥(今呼和浩特)求学,1923年考入北平蒙藏学校,从此投身革命。1929年乌兰夫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归国,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以故居为中心,在周围村庄建立起十几个联络点和农民协会,开展起抗租抗税斗争,并为党组织输送了两批革命青年。1931年9......[查看详情]
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呼和浩特市钢铁路南植物园内修建成了“乌兰夫同志纪念馆”。1992年12月23日落成开馆,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亲笔提写了《乌兰夫同志纪念馆》名。 乌兰夫同志纪念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南植物园内。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巍峨建筑。乌兰夫同志1906年12月23日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蒙古族农民家庭,1988年1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为中国各民族的革命和建设贡献出毕生的心血......[查看详情]
玉泉井是驰名内蒙古自治区内外的名胜,起初叫“御泉”,后演变为玉泉。它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前街北口。 据《归绥县志》记载:“清圣祖驻跸过此,马踏地,引泉出”。这是一种传说。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厄鲁特部噶尔丹勾结沙俄,阴谋分裂祖国,发动叛乱。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亲自率领大军,出兵三路,西征讨伐噶尔丹,大战大捷奏凯回师,来到归化城时,正当天气炎热,人马饥渴,思求饮水,正在焦急之时,皇帝的御马奋鬣腾空四蹄刨坑,涌出泉水......[查看详情]
据《史记》等典籍记载,战国中期,赵武灵王于其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不久赵武灵王在“云中郡”开始兴建“云中城”,作为“云中郡”驻地。城址在今托克托县(归呼和浩特所管辖)古城乡古城村。城垣周长8公里,现存有南城墙、西城墙及部分东城墙。土城墙残高8米,底宽23米,人工分层夯成。在城内西北方向,有一大土丘,当地群众称为“钟楼”,瓦砾遍地,俯......[查看详情]
敖鲁古雅驯鹿之乡在呼伦贝尔最北部的根河市满归镇以北约17公里处,有一处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主的小镇,这是一处位于大兴安岭森林中的鄂温克民族乡。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放养驯鹿,走在小镇的街巷上,不时可以看到拉着雪橇急驰而过的驯鹿,这种动物身躯强健,以白色和褐色最为多见,生性耐寒,很适合在高寒地区生活。 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思是杨树茂盛的地方)地处大兴安岭腹地,2000年整体搬迁至根河市郊三车间;距离根河市4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属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查看详情]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位于呼盟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杨树林茂盛的地方”之意。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在300多年以前从列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当时有700余人。在列拿河时代,他们就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后来由于列拿河一带猎物少了,他们便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受外界影响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解放后,在党的民......[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