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位于秭归县香溪镇东2公里的谭家山麓,为石灰岩溶洞。其历史悠久,相传远在唐天宝五年(746年),即被四川猎人发现,从此探奇者不绝,成为西陵著名的风景点。 玉虚洞洞口呈半月状,青石上刻有“玉虚洞天”四字。入洞向右行,循石阶而下约50余级,即可达正厅。正厅轩敞,略具长方形。高约50米,长约85米,宽约40米,全洞共3600多平方米,宏敞壮丽,浑如地下宫殿。洞中清泉长滴,气候宜人,钟乳石是正厅的主要景观,它们千姿百态,无所不肖,其附于四壁者如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查看详情]
又称白鱼砦。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西30公里的玉屏山上。山长百余里,高2300余米,峰陡峡深,泉曲瀑飞,既险峻又奇丽。上之古砦,多为山石所垒,内除居民房舍外,有土司唐镇邦帅府遗址,还有古树、怪石、奇洞、异穴等,苍古而多彩,素为“邑中登览胜区”。据记载,清嘉庆元年(1796年)长乐、长阳一带白莲教首林之华、罩加辉等率众踞此。清廷派威武侯额勒登保统大军围剿,造大炮轰击,白莲教众国粮尽难支,相携跳崖殉难。现砦内“藏军洞”、崖下“砦洞”、板栗树旁“隐洞”等,皆系其当......[查看详情]
位于湖北省房县、兴山、巴东三县交界处, 199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物种。区内植被以亚热带成分为主,兼有温带和热带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水青树等;药用植物有12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有5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丝猴、小熊猫等 ;神农架特有物种有神农香菊等。 是国内各动植物区系汇集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特有属的分布中心之一。
瞿塘峡,又名夔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黛溪镇),全长约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 奔腾咆哮的长江,一进峡谷便遇上气势赫赫的夔门。夔门两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条细带,蜿蜓于深谷之中。这里河宽只有一、二百米,最窄处不过几十米;而两岸主要山峰可高达1000~1500米。 这峡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断的山峦,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画卷。正如郭沫若《过瞿塘峡》一诗所云:"若言风景异,三峡......[查看详情]
传说诸葛亮撰写的《黄陵庙记》也这样记述: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视象影现焉,鬓发须眉、冠棠宛然如彩画者。前竖旗旌,右驻以黄犊;前面还有块岩石呈黑色,吉人牵牛状。“策牛者何人,尔行何日已?”黄牛就这样永远留在石壁上,让过往旅客指点、评说。 黄牛助禹开江有功,人们便在山下修了座黄牛庙来四时祭祀。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认为神牛开峡事出无稽,只信大禹治水,黄牛庙故改称黄陵庙。此庙始建于汉代,屡罹兵焚,多次重修。 现仅存明万历46年(1618)重修的......[查看详情]
船进巫峡,游客总是情不自禁地依栏眺望,兴致勃勃地欣赏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这十二峰全由石灰岩组成,高出江面千米左右,屹立在峡江南北,有的如腾霄汉,有的如凤展翅,有的形似画屏,有的峰若聚仙,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江北六峰连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岸的集仙峰(即剪刀峰),其下岩壁之上,隐约可见六个大字:"重峦叠嶂巫峡"。旁边还有一些小字,现小字因岩石风化,模糊难辨,相传为诸葛亮所著《隆中对》,所以叫"孔明碑"。其它五峰依次是松峦(即帽盒峰)、神女(即望霞峰)......[查看详情]
原名桃树坪,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口北岸的宜昌市南津关。她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占地面积80余亩,南临长江,西与白马洞比邻,东面有长江索道,远眺可见葛洲坝、三游洞。因当地由古至今以桃花闻名于世,故有桃花村的美名。 相传,西汉元帝时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王昭君应选入宫,乘船自长江三峡而下,在南津关弃船,换乘龙凤驿车北上。桃树满山,桃花盛开,昭君被这里秀美景色所吸引,在桃花村游玩数日后才北上。现在桃花村还保留着许多与昭君有关的“昭君池”、“泉水音”、“思乡桥”......[查看详情]
宜昌龙泉山庄大酒店(湖北省交通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是四星级涉外旅游饭店,也是宜昌三峡地区第一家山水园林式绿色环保型酒店,位于宜昌市峡口风景区内,距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25公里,距著名的葛洲坝仅10公里。 龙泉山庄拥有标准客房130间,豪华套房8套,单间15间,别墅3幢,是宜昌市独有的观景房,凭窗而望,西陵峡口风光尽收眼底,让您留恋忘返。 装饰典雅、风格各异的中餐宴会厅、西餐厅、观景包房,可同时容纳600人进餐;观山揽月、品尝龙泉特色,汇集宜昌三峡土家......[查看详情]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占地5000余平方米,分为主体雕塑和广场两部分。主体雕塑由数字和铁锚造型组成,浮雕再现了1938年“宜昌大撤退”的历史场面。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宜昌危在旦夕,为防日军入侵,在40天的时间内,3万多人和10万吨重要战略物资被从宜昌抢运入川,这就是历史上的“宜昌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