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新县干洲镇有一幢距今300余年的古建筑,它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年,是一个封闭式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正屋有大小天井48个,屋内有双层间168间。从外观看这幢古建筑其貌不扬,但是当你步入其中,从其建筑内的点滴细节,却可以发现它与其他建筑的不同,而这幢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还与我国宋代爱国忠烈岳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奉新县干洲镇岳家村岳纳堂,在一片碧绿的禾田旁找到了岳飞后裔在江西的足迹。由于历史远久,岳纳堂的外观并不见很大的气势,仅仅其门口的一块平整场地和10套旗杆石,还能显示出当年这幢宅子的一丝气派。
在岳纳堂的总大门上有“世大夫第”石匾一块,匾下有4个显示身份的“来头”圆柱。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后,宋宁宗皇帝追封鄂王告,封岳飞为鄂王,在宁宗皇帝的圣旨上写着:“岳飞忠义殉国,风烈如存,虽已追复原官,未尽褒嘉之典,可特与追封王爵。”此后,岳家后人所做的宅子,其总大门上必定会建造“来头”,民间只要看见这种大门上的“来头”,也就能识别宅子主人的身份。
总大门斜对正屋,正屋大门上边有“汤诸流芳”石匾一块,汤诸流芳”的意思就是河南汤阴岳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含义。在岳纳堂让人感觉奇怪的是其总大门与正屋大门并不相对,为何它们要偏到一边呢?其中是不是有着什么想法和目的?建造岳纳堂的是岳飞第21世孙岳士耀和其弟岳士景筹建的,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年,前后用了20年建成,总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是一座封闭的外砖内木的金包银建筑。正屋有大小天井48个,屋内有双层间168间,屋栓358根,整体布局合理,条理清晰,阳光充足,工艺非常讲究。当年将正屋大门与总大门错开,是出于民俗中的“不能被别人看穿”的说法。至于其是否有科学性他也没有考证过。
岳纳堂正屋是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岳家后人将它们分为客、官、祖三厅。其中官厅顶梁全部是粘贴木纹纤维后,再进行油漆装饰的,就像今天人们装修中使用贴墙纸的效果。
岳纳堂官厅是岳家接待文武官员,接皇帝皇榜的重要场所,一般的客人仅在前厅接待,一旦遇到有皇榜和文武官员到家中议事,官厅方才开放,而且平时不许使用的中门也要大开,供文武官员或送榜钦差使用。记者看见,在官厅的上方悬挂着一块描金大匾,上书“四世大夫”,足见岳家有连续4代人在朝廷任官,而在官厅的顶梁上,还有3个雕有“双龙戏珠”的突兀物,缘何这3个突兀物能悬挂在庄重的官厅顶梁上,其用处是什么? 这3个雕有精美图案的突兀物是“诰封”,是专门用来存放圣旨和皇榜的,由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划分明显,皇帝发送的圣旨和皇榜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因此,要将这些圣物高高悬挂在家中。比较可惜的是,3个诰封上本来还架有一精美的红木木盒,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被毁坏后,便不知去向。
岳纳堂客、官、祖三厅前分别有3个天井,它不仅有采光的作用,而且也具有消防、防内涝的功能。岳耀达指着天井中的几口直径达1米的大缸说,这几口大缸除了养殖一些观赏鱼喝水中植物供观赏外,其另外一个功能就是防火。由于岳纳堂是外砖内木的结构,所以,防火极为重要,因此岳纳堂一旦遭遇火情,就可以就近在大缸内取水扑救。此外,在整幢岳纳堂下,都设有弯曲的排水道,不管下多大的雨,在岳纳堂内行走可以做到布鞋不湿的效果。雨水顺着天井内的暗渠,流向岳纳堂大门前的一口半月形的水塘里。
岳纳堂的后厅是祖先厅,至今,神龛内还供奉着岳氏前人的牌位。神龛下面有一张2米长的青石雕长条桌和3张青石方桌,供后人祭奠先祖摆放点烛祭品用。岳耀达指着外表油漆已经剥落的青石长条桌的一角说,以前这长条桌和3张方桌都是用油漆罩着的,一般人都认为是木质材料。日本鬼子侵华时,曾经想搬走长条桌子,但几个日本鬼子抬它时却纹丝不动。为了弄清原因,鬼子强行将长条桌的一角敲断,发现是青石材质的后,方才罢手,遗憾的是被敲断的一角却无法再安装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