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蚬壳洲墓群位于肇庆市鼎湖区桂城龙一村东北面,南距西江300米。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1984年发现,1986年与1987年两次发掘共378平方米。遗址的第四、五层为文化层,其中第④层含大量的贝壳。清理墓葬27座,发现人骨架31具,大部分为单人葬,也有双人合葬和三人合葬。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蹲葬、双手反捆俯身屈肢葬,部分头骨上有人工拔齿痕迹。个别墓葬有1~2件随葬品。出土陶器中,夹砂陶比例大于泥质陶,手制,火候低。夹砂陶......[查看详情]
座落在江口镇滨江公园内,坐北朝南。该标志的底座宽12米,内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状,外圈用花岗石拼成八卦状;有四条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撑着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对“离”位,四根斜柱分置于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锈钢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两块羽翼飘出,任何位置观看,均显示“北”字,寓意“北回归线”和“火箭冲天”。塔顶置一直径62.1厘米的铜球,象征太阳,铜球顶部中央有一直径......[查看详情]
元魁塔在端州区东堤二路,南临西江。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相传力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学、仕途畅通之时回乡所律,故名“元魁塔”。 该塔高27米,平面八角形,外观七层,内为十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塔基用石,塔身砌砖,各层于南北两面辟拱门,塔刹的覆盆与葫芦则是铁铸。该塔的造型,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递减,塔檐及千座逐层收缩,塔壁外面,各层八个面仍有前人修塔留下的四个“插杆洞眼”。元魁塔虽然矮小,但玲珑清秀,它不但有明代的建筑特色,而......[查看详情]
“怀集三岳”自然保护区位于怀集县蓝钟镇境内,北部与清远连山、广西交界,东、南、西与蓝钟镇的吉成、太平、双兴为邻,区内因有头岳、二岳、三岳等三座山峰而得名。区内山岭连绵,山峰奇秀,林种繁多,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成为肇庆新近发现的旅游好地方。该区最近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岳自然保护区成土母岩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地貌类型属中、低山山地。以二岳顶为中心,以山脊为主线沿南北方向延伸,从而在区内形成山岭连绵、地势高峻的大小山峰多座。最高峰二岳顶海拔1290.5米......[查看详情]
“怀集三岳”自然保护区位于怀集县蓝钟镇境内,北部与清远连山、广西交界,东、南、西与蓝钟镇的吉成、太平、双兴为邻,区内因有头岳、二岳、三岳等三座山峰而得名。区内山岭连绵,山峰奇秀,林种繁多,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成为肇庆新近发现的旅游好地方。该区最近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岳自然保护区成土母岩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地貌类型属中、低山山地。以二岳顶为中心,以山脊为主线沿南北方向延伸,从而在区内形成山岭连绵、地势高峻的大小山峰多座。最高峰......[查看详情]
肇庆砚洲岛远离都市烦嚣的美丽西江小岛这里有连绵幼细的大沙滩,有草原般辽阔的绿草场;我们提供专业的企业拓展培训,我们提倡人与自然的触合,我们享受参与的乐趣。。。。。。 砚洲岛拓展培训一天游 行程安排: 早上8:00在指定地点集中,乘车往肇庆砚洲岛(教官于鼎湖山牌坊接团),约9:40到达砚州岛碧水 银滩拓展培训基地。稍作整理的后,进行以下活动: 团队建立:10:00—10:30 过程:将参加的队员根据人数进......[查看详情]
白沙龙母庙位于肇庆市西郊龟顶山之东,庙址面临西江北岸的白沙滩,故名白沙龙母庙。白沙龙母庙现仅存牌坊、龙母亭及大殿的一部分,肇庆八景中的“龟顶松荫”和“白沙夜月”离庙不远。龙母亭建筑面积28平方米,蓝色琉璃瓦歇山顶,柱上刻有“书赐龙章恩承上国;碑铭母德泽沛神州”的对联;大殿仅存东厢,残存面积56平方米。该庙1984年被列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11月,肇庆市政府公布,白沙龙母庙为肇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龙母庙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查看详情]
狮岗炮台在端州区北郊七星岩东北的狮岗,建于1920年,是肇罗阳镇守使林虎在肇庆所筑的七座炮台之一。炮台由三个部分组成:岗顶建指挥部,岗上另有两个防御工事。指挥部在岗的制高点,为圆形暗堡,直径2.35米,高l.9米,堡顶丘形,堡内有枪眼、壁龛,南面通道口接坑道,坑道平面为曲尺形,全长24.6米,宽1.5米。岗西北有防御工事,共有暗堡两座,各有坑道连接;岗东北的防御工事则以洼地掩体为中心,呈丁字形;三个暗堡分别在坑道的末端,暗堡的结构与......[查看详情]
安定郡祠碑原存放在端州区东郊渡头村梁氏宗祠内,现由肇庆市博物馆收藏。碑原名“安定郡祠记”,高0.36米,宽0.50米,楷书,刻于宋嘉定十五年(1222)。此碑是当地仅存的宋代碑记,碑文记载渡头村梁氏始祖梁燮为宋咸平元年(998)进士,先后两次任端州刺史,他见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便将粤北南雄的二十九姓百姓迁至此地生活,这对以后的南雄历次民族南迁影响很大,这块碑对于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