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国界桥位于秀洲区洪合乡旗杆下村九里(曲)港上,是三孔石柱平板桥,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此处原为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故九里港又称为国界河,河北属吴国,河南属越国,以桥为界,故名国界桥。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曾在此争战,越胜吴败。 宋代有人在此地的九里港上建一座石板桥,称“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
垒石弄位于桐乡市石门镇中部古运河的转弯处。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越丙国的分界线就存此,共两属越,其北属吴:当时越同曾企此垒石入门以防吴,吴亦结寨于此以拒越。《大清一统志》记载道:‘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二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石门镇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的。后来,两边以此为界各建民居,慢慢便形成一条弄堂,取名垒石弄。 垒石弄如今成为当年吴越疆界遗迹的标志;1991年元月,当地文管会和石门德政府在弄口运河畔立一“古吴越疆界”石碑以示纪念。弄长约50米......[查看详情]
范蠡湖是吴越时期一处著名古迹,相传为范蠡助越王勾践雪会稽之耻后,偕西施泛舟五湖之隐居地。 范蠡湖湖长100米,宽15米,公园占地5351平方米。园以水景取胜,相传当年西施每天梳妆,倾脂粉于湖中,螺食而成五彩,故湖中产五彩螺。宋代张尧同有诗:“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范蠡湖旧有西施冢之称,相传西施亡于此,墓葬湖中,清代朱彝尊为其写下了“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的诗句。 湖西北岸筑有水轩......[查看详情]
清真寺在市区坏城东路,是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仪式、传授教义的礼拜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占地300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几次扩建,建筑格局和形制仍保留了伊斯兰“五门一照”的风格和明清建筑的特色。 寺坐西朝东,照墙上有“天方咫尺”四字,寺门门楼内有券门,上书“真哉唯清”四字,背面为明代教人所书阿垃伯文。进门为讲堂,系教长宣讲教义之地。堂南为礼拜堂。建筑重檐翘角,古朴崇丽,内颇宏敞。堂内设明拜楼、窟子等。寺门左侧为水房,寺南首为清真女学。
桐乡市博物馆位于市区庆丰南路,占地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桐乡史迹陈列》展出各类文物 400多件,通过古老的罗家角遗址出土文物,精美的良渚玉器、质朴的商周硬纹陶和原始瓷,到明清瓷器,系统介绍了桐乡从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历史面貌。《新地里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隆重推出了新地里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精华。
在平坝县城西南13公里滇黔公路右侧2公里处。山“高百余丈”、“坚创造空”,唯从南面可拾级而上,林木蓊蓊,浓荫蔽道。西、北、东三面皆绝壁岣岩。周围又“凿石砌之,高与山等”。据清道光《安平县志膨而述《游天台山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僧白云开山卓锡于此”,建寺山顶。历康熙、嘉庆、道光三代增修,“厦屋数层,历落参差”,“群房连亘,高高下下,若城居然”。最后一次全面培修是1937年。现存主体建筑,包括大佛殿、两厢配殿、韦驮殿、玉皇阁、祖师殿、钟楼和藏经楼......[查看详情]
宗样故居在海宁硖石镇仓基街56号,建于1926年(一说1934年),为三楹两层西式砖木结构,楼后有天井。这幢小楼,主人生前题名“铁如意馆”。故居内陈列张宗样生平业绩介绍(图片)、书法、著作等,还有他收藏的镇室之宝:铁如意,和一张很大的旧书桌。 张宗样(1882—1965),谱名思曾,字阆声,晚号冷僧。17岁时读《宋史》,敬慕文天样,遂改名“宗样”。一生主要从事文教、图书事业,学识渊博,于文学、史学、考古、金石、书画、医学、音乐、戏曲无所不能。42岁时主......[查看详情]
明初始建于武昌蛇山山顶。1993年初春复建于公园北区,位于黄鹤楼以东175米处。后人在他登楼作诗处建亭,以张咏的自号"乖崖"命名,以示纪念。该亭坐北朝南,于1993年重建。亭呈六圆柱扇面形。亭高4.43米,斜坡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