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亦名黄闻阁,传为黄洞源黄道真二人闻道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三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曾祀杨泗将军,毁于1961年。近年重修,占地1740平方米,高36.3米,为重檐歇山式四层楼阁。水府阁高踞于黄闻山吻顶,悬崖如削,壁位千仞。杰阁宝顶耀金,琉离呈丹,鸱啄空,与高举阁南北相望,与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隔江对峙,下瞰桃川,前临白马,东望洞庭,西顾壶头;木排飘摇,渔舟唱晚,江天空阔,气势雄深。誉为“潇湘第一阁”。
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炎陵县城东,总面积4.7万公顷.保护区内自然景观有桃源自然景观有桃源布,"雄狮滚绣球"石崖、白水寨布,"世外桃源"--田心里和大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一个天然植物博物馆。 桃源洞的地形、地貌、地质和气候等自然条件构成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他不仅成为天然动植物物种基因库,而且成为不可多得的森林旅游福地,令世人神往的人间仙景。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桃源洞属华南、华东等多种植物区第成份的交汇处和过渡地,植物资......[查看详情]
西山,座落瓷城河西,南接仙岳山,北濒渌水,《方舆胜览》记:唐李靖曾驻兵于此。石壁上原刻有李靖遗像,后在山腰建靖兴寺。故西山又名靖兴山。遍山杜鹃,丛林茂密。唐诗人韩屋咏靖兴寺有:“杜鹃枝繁艳无比”之句,王守仁过靖兴寺诗:“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磬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隐风雷。欲询兴废迹,荒碣满蒿莱”。1993年建为仙山公园。 靖兴寺右侧为宋名臣祠,祀南宋抗金名臣、醴籍湖湘学派巨子吴猎和皮龙荣、杨大异等人。厅墙嵌有黄自元书“宋名臣祠记”......[查看详情]
太阳山,位于湖南省攸县东乡,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主峰。脚踏湘赣两省,腹含攸县、茶陵、江西莲花三县,远可观醴陵、衡东、安仁等县,东傍井冈山,西顾祝融峰,北望岳麓山,南指炎帝陵。海拔1248米,气势雄伟,壁立千仞,水绕百里,奇花异草数不胜数,珍禽猛兽触目可见。其瑰丽神奇的自然风貌、物产丰富的动植物宝库、声名远扬的佛教圣地、风情迷人的客家民俗,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 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专家教授在考察设计了全国数十家风景名胜点后,一致称赞:旅游......[查看详情]
左权将军纪念碑坐落在湖南醴陵市城区西山半山腰。纪念碑基座长3.25米,宽2 9米,高3米。基座屹立着左权将军塑像。像高5.5米.基座前方正中嵌大理石碑,镌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1986年7月9日题写的“左权将军纪念碑”7个大字。基座后嵌入理石质地“左权同志碑志”,碑志为彭德怀1942年10月10日撰写,1987年7月l日中共醴陵市委员会,醴陵市人民政府重镌。纪念碑后立有一道碑墙。嵌有周恩来,朱德,贺龙,董必武.叶剑英,陆定一等悼念,纪念左权将军的题词碑......[查看详情]
醴城西山鸿拂墓位于醴城西山腰。相传唐李靖平桂岭,驻军醴陵,红拂随行,在醴病逝葬西山。 1924年重修,座西朝东,为三合土筑成,基部为八方形,每边长1.2米,高0.38米,墓冢拱起呈半球形,顶部正中又筑起约0.17米高的四方碑座,碑座上,矗立起一块高约2米的汉白玉石碑,墓碑正面刻“红拂之墓”,左右刻有对联:“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进埋香”。历代墨客骚人前往凭吊者,吟红拂墓诗词甚多。 最佳旅游时间:醴陵年平均气温17.6℃,雨水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查看详情]
宁太一(1884—1913)名调元,字仙霞,号太一,醴陵东富乡人,1905年留学日本.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他到处奔波,积极进行讨袁活动,1913年在武汉被捕,9月25日就义于武昌抱冰堂,时年3l岁,归葬西山。1936年国民党政府拨款修治坟墓。“宁太—先生之墓”为程潜题写。
湖南 → 株洲 → 桃源山景区 → 问津亭 → 概况 问津亭:传为武陵渔郎问津之处。位于桃花溪口黄闻山麓。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知县余良栋曾于此建亭,以陶记“后遂无问津者”句命名,并立“问津处”石碑于亭内,碑极高大,石质坚硬,书法遒劲,游者多喜摩读。亭不知毁于何时,仅有“问津处”三字石碑,后重建,规模大于旧亭。亭携江枕流,倚翠望绿,据有山水之胜。游客登临,寻古探幽之情油然而生。
位于桃川上宫前,为桃源山的古迹之一南宋姜夔在《昔游桃源山》诗中描述为“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殁于明正(1506-1522)年间,现存两株萌发于明代(万历1573)原杉蔸上,均主干硕大,树空中茂,蔚为奇观。其中一株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为大风吹折,秃躯耸峙,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枝叶婆娑,颇具风格。
以唐代载记的天宁书院更名,分三梯布局,由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组成。仿古院落式建筑群,碑院集民间石艺之大成,汇桃花源文化之精华,纳五湖山水于一堂,交四海骚客于一隅,对历代于桃花有贡献者,均收录于志,铭刻于碑,藏立碑院,流芳百世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