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全程旅游网!
您所在的位置: 全程网首页 > 自贡景点 > 文庙

文庙

详细地址:

开放时间:

景点简介: [查看全文]

景点简介

富顺文庙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2未开。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选派太常博士名学者周延俊来富顺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文庙,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网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全县历次中试者的名字。此后,历任富顺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任儒学教授,常在从政之余,来庙内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大开。宋代在雁塔刻名的进士即有67人之多。元代,文庙改称"先圣庙"。至大四年(1311),富顺知州任显忠,建立戟门,安置礼器,补修大成殿,为两庑里栅栏。英宗时期,县佐王纳速建御书碑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山,诏天下立学育士,改先圣庙为"先师庙"。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钟铉重整庙坛,兴建学校,砌石泮池。以后又经8次修补和小增建。明成祖永乐年间始称"文庙"。此后,文风日盛,教育事业发达,入学中举者逐年增多。有明一代,赴京会试,中进士者达139人,占四川省进士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因而获得"才子甲西蜀",富顺才子内江官"的美誉。明末清初,蜀中大乱25年,文庙失修,残破不堪。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平定三藩之后的第一任富顺知县钱绍隆,重新整修文庙,修大成殿明伦堂,恢复祭祀和学校,。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熊葵向集资修建文庙外墙,重建两庑,并砌日月坛。时至道光中期,文庙虽经多次修葺,终属小修小补,其破败之状与以出才子名闻全川的富顺县颇不相称。清代立朝到道光中期,富顺仅出了11名进士,民间认为文章风水移动是因对"孔圣"不敬之故。道光十六年(1836),富顺知县邓任坤决定重建文庙,并与当时富顺县第一大财主、贡生肖永升商议。肖永升当即表示:为了保住富顺“文章风水”,愿尽儒生之责,独肩重建文庙之任。于是雇工请匠,立即拆除文庙,特派专人前往山东曲阜县,通过任县令的富顺进士张震,取回建筑文庙的规制图纸。又从雷波、马边运回巨木,从江西景德镇定制琉璃瓦,共费资三万六千,历时四年,于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自崇圣祠、大成殿、月台、两庑、戟门、更衣祭器所、下至棂星门、名宦乡贤祠、礼门、义路、泮池、桥栏、宫墙、外贤关、圣域门皆高广坚致,逾旧数倍。共占地10余亩,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庙正面为一带红墙,上塑“数仞宫墙”4个大字。左右有2门,曰“圣域”、“贤关”,非祭祀不开。进门为泮池,池上架桥三座;中为九龙桥,不通行,左右便桥,为祭祀过道。池左右有2门,曰“礼门”、“义路”,为平日出入之门,分别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池后为石坊“棂星门”,有3孔通入,坊宽22.4米,高12.65米。再拾级为“明伦堂”-即戟门,左右为“更衣祭器所”,戟门后有广场,场后有“日月坛”,中为九龙镂空浮雕,左右有石梯登台。台后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殿高35米,为明清时期典型斗拱结构,画栋飞檐,精巧华美,脊龙昂首,跃然欲飞,琉璃金碧,映日生辉,壮丽凝重,古色古香。殿后有一院落为“泮宫”(“泮宫丹桂是富顺八景之一)。再往后,是”崇圣殿“,左右有”龙池“、”风穴“,清泉常满,大旱不涸。壁间在乾隆时镌有石刻”龙池“、”凤穴“,笔力遒劲,近代罕见。崇圣殿隆起的坎上建筑是孔子之”寝宫“。寝宫较小,只有三楹中供木刻”空子神位“(宋代以前为石刻),情地金书孔子像,系唐吴道子所画,从曲阜拓回。左右廊庑,先后曾作生员学舍、县教谕署及名宦乡贤祠。光绪二十二年(1896),县人张世芳将先世所捐学田2处,改捐作维修文庙之业田。光绪33年(1907),诏生孔子大祀。于是改崇圣寺及宫墙为黄瓦(原只有大成殿、大成门准用黄瓦)。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本飞机炸毁大成殿一角及西廊庑,后虽经修复,但技艺低下,终不复原。解放后,曾于1958年前后,对文庙粉饰一。1980年7月,富顺文庙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后,省府又拨专款,予以修葺、粉饰,现在基本保持原貌,并增添服务设施,长年开放,供人民游览、凭吊。

交通信息

特惠政策

温馨提示

周边景点推荐

相关线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