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播雅天池,是清代时的称号,古名大水田,现在被称为共青湖。现存鹤鸣洞乾隆“万世永赖”碑载:“粤稽大水田堰肇自唐时”。《续遵义府志》载:“播雅天池在城南三十里,即《明史》所称大水田也,周广十余里,勘蓄溉田,当始在宋元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这座古代水库形若巨掌,腕处筑坝,锁湖碧水。湖底有泉眼多处,涌流不绝。坝侧紫金山上朱建庙宇,今寺已不存。东岸有小山立于湖畔,形如半岛,与岸相接甚狭,可眺望湖山景色。山腰有溶洞,称“鹤鸣洞”,又称“仙女洞”,洞口刻“鹤鸣风......[查看详情]
桃溪寺原为播州土司杨氏庄园中之家庙,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战乱中被焚毁,随后重建,该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桃溪寺为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山门两侧为八字墙,门上匾额横书“桃溪寺”三字、整个寺宇背依一片古枫翠柏,面临清澈明丽的桃溪河水,桃溪河两岸桃李成片,绿柳垂丝,是近郊一片难得的田园佳境。桃溪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莫祠位于市区老城现在的十一中学校内。建于1930年,座落在校舍左侧荷花池畔。 郑莫祠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郑珍、莫友芝的祠堂。他俩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是同窗挚友。他们多方面的成就,均为士林所重,因而被时人尊崇地称为“郑莫”和“西南硕儒”。 祠坐西向东,中西合璧;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面宽15米。设三间,周有回廊。大门上悬挂“郑莫祠”三字匾额,该匾是遵义名人杨文湘所书。门旁有联、祠内供郑、莫木塑。......[查看详情]
到赤水一定要做船去炳安,由于炳安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的地理环境,至今仍是黔府唯一不通公路的乡,炳安的建筑独具特色,它是依山傍水地建在赤水河边一块大巨石上,寨子成椭圆形,巨石边缘的房屋多为木桩支撑二至三层吊脚楼,房屋仍保持古老的砖木结构,丹霞地质的红石小道和一级级红色石阶,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连接着寨子的每个角落,狭长的巷道,在古老、纯朴民风间更显亲切、融洽,为防御而建的厚厚敦实的城门至今仍威严耸立,城墙上清晰可辨的垛口,城门内的雕花窗棂,默默记载了炳安悠悠岁月......[查看详情]
在县城东南一小丘上,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与莲花书院毗连,构成别具一格的建筑群。文昌宫坐东朝西,有阁楼式宫门。左右配殿,主体建筑—阁楼,组成一座四合院,布局紧凑规整。阁楼为三层六角攒翘檐尖顶木塔式结构建筑,底层四角,高18米。层面小青瓦覆盖,阁顶置多色覆钵顶,上置风标,刁檐翘角,层层舒展,轻盈飘洒。每角系有风铃,迎风拂动,叮当作响,声闻远近。檐下斗拱层叠,玲珑剔透。柱枋之间以镂雕骑马花牙子为饰,各层皆环以廊,阁楼底层有青砖空斗墙围护。阁两侧及后院......[查看详情]
张公祠,又称石房子,建于清道光三十四年(公元1884年),原位于绥阳县洋川镇团山办事处小关村,现已按原貌搬至县城。该房子全部为石头结构,石柱、穿坊、柱础、拜台等位置上刻有40幅图案,6块穿坊两面均刻有花草、鸟兽、虫鱼等,十分精美。在10根石柱上刻有对联等文字1000多副,最大的字有40公分。该石房子气势雄伟,结构独特,石刻精湛,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如此规模的全石结构房屋,堪称"全国一绝"。
去丹霞谷的N大理由 理由1 丹霞谷地处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丹霞谷系国家级森林公园。 理由2 它是六千五百万年前,远古绿色世界劫后余生留给习水的宝贵自然遗产;是镶嵌在黔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 理由3 得天独厚的优良生态环境,形成天然的大氧吧和大空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天然休闲避暑胜地,是天下人间乐土。 同程驴友这样评价丹霞谷 住在山中的农家乐很舒适,饭菜也可口,有观光车比较方便。丹霞地貌也很震撼! — — 1......[查看详情]
土城,位于习水县西部,坐落在黔北川南结合部,是赤水河中游最大的场镇之一,西与四川古蔺为界,北接赤水市。赤水河奔腾不息,习(水)赤(水)公路贯穿东西,土(城)太(四川太平渡)公路与之交汇于此。水陆交通便利,到县城29公里,赤水70公里,距遵义268公里,重庆282公里。 土城原名滋州,赤水河自土城以下皆通船只,是川盐和川货入黔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川黔交通的枢纽和咽喉。自古以来,土城一带舟楫繁忙,商贾云集,气候条件优越,附近多肥田沃土,物产丰富,有“山明......[查看详情]
王者,君主也,是最高的爵位。 杉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它的树冠呈塔状,叶子长披针形,花单性,果实球形,木色白质轻有香味,是名贵树种。 中国杉王,是在中国拥有最高爵位的杉树。 中国杉王在遵义市习水县东皇镇太平乡正坝村。我刚到习水县不久,习水县委宣传部的叶晓林副部长就对我说,到习水来一定要去看杉树王,不然就太遗 憾了。第二天早上下起了小雨,但是叶副部长还是兴致勃勃地来约我去看杉树王。天公作美,吃过早餐雨就停了。汽车没开多久,路标就显示......[查看详情]
因为与2500年前的鲁国(今滕州)那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同名,使得仁怀境内的鲁班场就有了让人宛转联想的人文空间。可鲁班场之所以被学者们写进长征的红色经典,似乎与工匠无关。如果执意要找寻一点巧合的蛛丝马迹其实也不难,比如鲁班曾经制造过攻城的云梯、弓箭之类的冷兵器,而鲁班场则经受了现代炮火的洗礼。 牵强归牵强,不过鲁班场能够成为一代军事巨人毛泽东神来之笔的点“晶”之处,是有其特定的机缘的。那场被誉为世界经典战例的红军四渡赤水,之所以荡气回肠,风云谲......[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