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唐天宝年间,南诏灭,置拓东节度使。公元763年冬,南诏王东巡,到今昆明,见此地“山河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就于765年春,命长子凤伽异在昆明筑拓东城,“居二沼 (次于南诏王)佐镇抚”,起到“威慑步头(今建水、蒙自一带) 恩收曲靖”的作用。(见《南沼德化碑》)公元781年,寻阁劝改拓东为鄯阐,其后又称“上都”、“东京”。南沼王常来这里居住。 大理国时期相沿,以相国高氏镇守。各族人民在这里共同创造了 灿烂的文化,拓东古幢,就是其中之一。 这座古幢,原......[查看详情]
下山口是洱源坝子三条河(弥苴河、凤羽河、海尾河)的总出水口,也是洱源和邓川两个坝子的主要通道和关口。西边的山属于天马山,东边的山是灵应山余脉,两山之间的峡谷叫普陀崆,峡谷又称龙马涧。 传说在东边的灵山下,有匹暴烈的白马常出来践踏庄稼,多少人去围堵都捉不住,后被佛光寨的普颜笃制服。普颜笃怒而用刀砍马蹄,马蹄就变成了龙爪;普颜笃又用锥子马的鼻孔,要给马穿上缰绳,马鼻却伸出了龙须。普颜笃就把它当作坐骑,称龙马。后来普颜笃连人带马钻入了下山口的天马山下,所以这......[查看详情]
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是我省南丝路博南古道上现存最早的渡口桥,也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之一。 南诏时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光绪年间重修。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由18条铁链组成,两条为左右扶手,其余为底,上面铺有横直交叉的两层木板。两岸筑成半圆形桥墩,铁链两头铆死在两岸桥台上,西岸为徒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查看详情]
位于下关老市中心的万人冢,是安葬唐天宝之战剑南留候李宓及阵亡将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圆型上包,两层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围着两道大理石围栏,占地约360平方米,墓冢前立着刻有“大唐天宝战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点兵官邓子龙为其题诗云:“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对古墓冢进行了修复,整个天宝公园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
位于距大理市西郊三公里的昆畹公路旁,有温泉水从石罅中流出,聚成一股终年不断,四季常流的泉水。温度测定为摄氏七十六点八度,为碳酸盐温泉,水质优良,对皮肤病,风湿病等有一定的疗效。现设有各种档次的浴池,可供人们洗浴。温泉面对蜿蜒奔流的西洱河、背靠林木挺秀的者摩山,是人们洗尘休憩的好场所。
龙眼洞,位于云南大理古城西边的苍山龙泉峰的南侧碧玉崖上。崖上风景点龙眼洞,气势磅礴,以奇、险著称,往上看碧玉岸,那耸入云天的岩壁,犹如仰天长啸的青龙,沿小路攀登到达巨岸高处的“龙头”,便见一洞口状如龙眼,就是“龙眼洞”。
宝成府位于大理喜洲古镇,喜洲古称"大厘城",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因其富饶和气候宜人成为王族的避暑休闲之地,同时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有着典型的白族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是白族及其文化的代表和缩影。 白族人很注重居住的条件,早在唐朝初年就有"城廓村邑"的民居。白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大瓦房,空腔腔",意思是即便是节衣缩食也要住得很舒服,于是他们的建筑和居住环境从这样的观点延续,从而就有了"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等典......[查看详情]
位于距大理市西郊三公里的昆畹公路旁,有温泉水从石罅中流出,聚成一股终年不断,四季常流的泉水。温度测定为摄氏七十六点八度,为碳酸盐温泉, 水质优良,对皮肤病,风湿病等有一定的疗效。现 设有各种档次的浴池,可供人们洗浴。温泉面对蜿 蜒奔流的西洱河、背靠林木挺秀的者摩山,是人们 洗尘休憩的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