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上华严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关于华严寺的创建年代,历史上说法不一。明成化元年1465年)《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称:“寺肇自李唐”。明万历九年(1581年)《上华严寺重修碑记》载: “唐尉迟敬德增修”。而清初茅世膺《重修上华严寺碑记》推测,寺创于北魏。 这些提法因没有确凿的资料,难以考定。目前一般以辽清宁八年(1062年)作为上华严寺的创建年代。据《辽史·道宗纪》记载,道宗清宁八年“十二月……癸未,幸西......[查看详情]
下华严寺位于上华严寺的右前方,主体建筑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下寺布局较自由,建筑风格活泼,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山门和左右碑亭,别为一院。 薄伽教藏殿为下寺大殿,“薄伽”为梵文音译,是“佛”的意思,“教藏”指经典,薄伽教藏殿就是存放佛经的地方。薄伽教藏殿面阔5间,25.65米,进深4间,18.41米。单檐歇山式,正脊两端耸立着高3米的琉璃鸱吻,是金代重修时安装的。大殿屋顶坡度平滑,出檐1.2米,檐柱从左右次间升起至......[查看详情]
座落在大同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寺院西向,建筑古朴。门额用汉文雕塑。全寺占地20余亩,面积呈长方形。从寺门到礼拜寺形成一个下坡。全寺院布局紧凑,结构严谨,洁净肃穆。中轴线上有正门、十字穿心楼阁、石桥、礼拜殿,轴线左右有配房、沐浴室等。主体建筑由四组殿堂毗连而成,前为卷棚式抱厦,后为歇山顶和硬山顶两组大厦,最后一组则为卷棚顶和圆攒尖顶的混合结构。整个建筑外形檐牙起伏,富于变化,既保持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风格,又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据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查看详情]
也称小白登山,今名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五公里处。西临御河,东接采凉山,南傍张同公路,北靠方山。历史上白登之战正在此处。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出征匈奴,先在铜提(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气候十分寒冷,汉军虽然“卒之坠指者十二三”,但见匈奴只有老弱残兵,更是获胜心切,便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直追到大同白登山,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率兵刚到白登,冒顿......[查看详情]
元淑墓志,八十年代初出土于大同市城东十公里白登山下的东王庄村。此志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碑高0.74米(加额),宽0.42米。碑额为“魏元公之墓志”六个篆书,风格与司马金龙墓表篆额相近,但书法略逊一等。墓志正文为楷书,坚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七字,共计511字。字格二厘米见方。志文除右下部和左上部因年久接土,二十余字漫灭不可辩读外,绝大部分字体精整,锋颖犹新。它是目前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志石中文字最多的一种。 志文记述了墓主人元淑及其妻吕氏的身......[查看详情]
在大同城南十五里王家庄。据《一统志舆地记山西通志》记载:三皇本纪以太皋、女娲、炎帝为三皇,葬于此。清朝诗人李养本游览三皇墓,赋诗名曰“三皇墓”: 浩劫还余尺土封,云车羽驾问荒踪。 鸿蒙顿辟三才位,浑噩从开万古胸。 白草黄沙埋断瓦,孤村寒树背高塘。 图经指点传疑处,落日烟霏咽暮钟
此壁原为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天竺庙山门前的照壁,建于明末,亦为五彩琉璃五龙壁。其风格与兴国寺五龙壁相似。因其有倒塌之险,于1978年拆除,原件现存于善化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