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位于招宝山西北坡半山腰,古名夕照庵。相传建于明代,后几经兴废,解放初拆除。1985年重建。佛殿三楹,供千手观音。旁有清泉井,水冽不涸。阁背山西向,松竹掩映,有"佛殿夕照"景观。
位于招宝山巅,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另有僧寮27间。寺建于847年至859年(唐大中间),原位于梅岑山(今普陀山)紫竹林。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迁至此地。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大修,分天王殿、罗汉堂、圆通宝殿,并有钟楼、僧寮。历百余年,损毁严重。1965年修葺,1981年修复圆通宝殿。
鼓楼是现存宁波建立并设置州治机构唯一的标志性建筑,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造型而成为港城历史的象征。整座楼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城高8米多,门道深16米,门宽5米,为弓型石建筑。门楼为三层瞻歇山顶。五开间。钟楼本是古代宁波之谯楼,原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所建的明州治衙署子城的南城门,因楼上置有计时报更用的刻漏,故称"鼓楼"。鼓楼现存楼阁为清咸丰五年重建,将城楼改为三层木结构建筑。1930年,在清代城楼上构建了钢筋水泥了望台和警钟台,并安装了机械报时钟......[查看详情]
在今镇海区城关镇东北海岸,东起巾子山麓,西北延伸至俞范后塘嘉燮亭,全长4.8公里。897年(唐乾宁四年)始筑泥塘,118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改筑单面石塘。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起,历三年余修葺。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重修。辟塘基阔9尺,打粗大木桩。塘面底夯块石,兼钉顶桩,条石交错压顶,塘背厚土夯实,可容二马驰骋。现存巾子山至西端建城碑亭一段,长约1300米,与镇海原县城护墙结合,城塘合一,高9.9至10.6米。既挡海潮,又御海上入侵之敌。自建城......[查看详情]
位于招宝山南麓乌龙岗下。1887年(光绪十三年)始建,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发挥作用。炮台呈圆形,占地面积269平方米,直径16.5米,高6米,壁厚2米。东南开炮眼,西北设洞门,高5米,宽3米,台壁以蒸熟糯米搅拌黄泥垒砌。原置德国造火炮一尊,早拆除。与南岸金鸡山下的“平远”炮台隔江对峙。现台顶毁圮,台壁屹立。1981年7月,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之一。
位于宁波市月湖西侧后营巷,是该市唯一的伊斯兰教建筑。它始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已毁。现存的清真寺是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1987年宁波市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宁波清真寺建筑布局呈长方形,占地700多平方米。由于圣地麦加在我国西面,故该寺坐西。清真寺由头门、二门、宣礼楼、望月楼、浴室、照壁、礼拜殿及两侧厢房组成,以礼拜殿尤为雄伟。礼拜殿内没有任何神像,以阿拉伯文字装饰。殿内保留了一部分阿拉伯文匾额,是珍贵的伊斯兰教文物。
位于解放路 367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通体铁红色,间以白线装饰。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占地约13.3万平方米,现存4300平方米。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也是省市天主教爱委会的所在地。
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佛堂中终年香烟缭绕,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1980年重建。相传,在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佛像泛舟回国,行至莲花洋新罗礁附近,遍海莲花,舟不能行,慧锷大师便向佛像祷告“若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船终于在潮音洞旁泊岸,有当地居民张氏睹此灵异,遂舍宅供奉佛像,被称为“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佛选名山”———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开始,故历来被视作普陀第一庵,香火兴旺,不同寻常。五代后梁贞......[查看详情]
又称郡庙,乐老城隍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宁波府城隍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敕造宁波府城隍庙,建成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庙殿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的。整个建筑很有特色,由门前照壁拱墙、大门明堂、仪门戏台、前殿、后殿五部分组成,,布局完整,气势宏伟。戏台建得尤其精美。戏台是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郡庙内保存着30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现在......[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