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甜水沟遗址位于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内,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0万年~50万年。 遗址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骨化石粗壮,眉脊发达,前额后倾,带有明显的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顶骨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状,鼻骨窄长,眼眶近乎方形,虽然颧骨较为朝前,可是吻部并不突出,脑容量达1120毫升,这些特点又比北京猿人进步。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已发现石制品800多件,主要是形体较小的石片石器,......[查看详情]
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矶峪乡西泉店村南。京师仓,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 遗址依自然地势构筑,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120、南北700米。发现粮仓6座,平面为长方形,一号分三室,余均两室。其中一号仓东西长62.5、南北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分三室,中室大,东西49.3、南北7.l米,据测算,该仓容量上万立方米。 京师仓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查看详情]
良周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遗址。 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长方形,此范围内遗迹密集,出土遗物较多。其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较大。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另见有云纹瓦当、砖及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有“宫”、“与天无极”等字。 良周遗址作为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的代表性遗址,对研......[查看详情]
潼关介绍: 潼关在潼关县北,雄踞晋、豫、秦三省,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潼关北临涛涛黄河,南依巍巍秦岭,自古就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的:“艰难奋长就,千古用一夫”。 潼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人行其间。可望黄河远道奔来,劈开秦晋之间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扑华岳。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此后历经战争洗礼,仍保留着基本风貌。......[查看详情]
唐玄宗泰陵介绍: 唐玄宗泰陵位于蒲城县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峦起伏,逶迤蜿蜒。它也是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 泰陵陵园宽广辽阔,封内三十八公里,下宫去陵,二点五公里,其布局似京师长安,分内外两城,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分别为青龙门(又名东华门)、白虎门(又名西华门)、朱雀门、玄武门。墙四角建有角阙。陵内还建有献殿、下宫、阙楼及陵署等。由于多年来战火不断,陵园地面建筑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些石刻和毕秋......[查看详情]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介绍: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渭南市关中平原的东端,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区。北起大荔县华原乡,南到老西临公路,东以黄河为界,与山西、河南相临,西沿渭河至华阴、潼关三县。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约宽15公里,总面积4.67万公顷。 三河湿地境内地势平坦宽阔,河漫滩地和一级阶地被渭河和洛河切割为三大块。沿黄河呈南北带状,沿渭河又呈东西带状。应受黄河泥沙影响,处滩高于内滩,常年积水,形成沼泽、草甸和盐碱地带。保护区有六条支......[查看详情]
毓秀桥介绍: 毓秀桥又称据水桥。在韩城市旧城的南端据水河上。桥南北走向,桥体全部用花岗石条砌筑,共有10个拱形桥孔,桥身全长180米,桥面宽4.5米。拱桥两侧各有99个石栏柱,柱顶刻瓜果形,栏板为石质。每孔桥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雕刻工艺精美生动。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刘荫枢(曾任云贵两省巡抚)捐资修建,历时五年而竣工。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韩城市南郊 水河上,有一座古老......[查看详情]
蕴空禅院与悬棺介绍: 蕴空禅院与悬棺,蕴空禅院,位于华县大明乡乡政府西南六公里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东汉,旧名“去寂寺”。至于“蕴空山”、“蕴空禅院”的“蕴空”之名,当从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乾法师谈起,普乾法师为了遵崇名高望重的“蕴空禅师”才改“云寂寺”为“蕴空禅院”的。 蕴空禅院,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三十亩,佛堂香熏烟浓,热闹非凡,时至晚清衰败。现禅院仅存大殿三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查看详情]
七佛洞石窟位于韩城老城西南10公里的卫东乡牛家坡村西沟内。原为兴隆寺佛洞,坐西北向东南,共有四窟。 从东南向西北:第一窟,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窟内有泥塑、浮雕神像和四块刻石。神像大部分残缺,或断头、或缺腿。两壁七十二尊小佛,程度不等地也有残缺。第二窟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曾重修,现存刻石两块。第三、四窟内仅有墨书字迹“明宣和四年”、“清乾隆十五年”。1981年列为韩城市重点文物保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