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娲皇庙位于霍州市贾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此庙始建于明代,后毁,清同治四年重修。娲皇庙内现存有悬塑及壁画,尤以正殿内壁画而闻名。正殿东一侧的壁画高4米,长6.5米,面积为26平方米;娲皇圣像左侧壁画,高4米,长3米,面积为12平方米,与东侧壁画连为一体。整组画面表现了圣母宴请百官司时,宫廷内忙碌、热闹的生动情景。
在山西侯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发现,1959年和1969年,分别迁于山西考古研究所候马工作站院内。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后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埋葬。均为仿木构砖雕墓,平面皆方形。董海墓为前后两室,系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形制。结构复杂,比例适当,磨砖对缝,手法严谨,墓室内壁雕刻有翎毛花卉,八仙人物,戏剧故事以及飞马、奔鹿、走狮等动物,琳琅满目,华丽似锦,具有很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价值。董明墓的北壁,砌有一座小戏台及生、末、......[查看详情]
壶口至孟门近邻的山脉默然后退了许多,苍茫的天际幻化出峰峦的剪影。龙槽两岸淡褐色的石板面上,显露出许多树叶、鸟虫等古化石图案。其间还夹杂着一个个储满清水,可把山川景色映照其间的石窟,小者如杯,大者如瓮,或斜或直直伸石底,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 据考证,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干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作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查看详情]
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规模敞朗,建筑巍峨。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龛......[查看详情]
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山西临汾。明清两代的民宅二十六座,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代康熙咸丰间。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一九八五年,国家收回院落十九座,征集近万件文物,创办了中国一座汉民族民俗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俗风情的专业性博物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临汾南三十五公里,北距襄汾县城约四公里。这里有明清两代的民宅二十六座,全部建筑均保存完好。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代康熙咸丰间......[查看详情]
坐落在临汾市区中心,大约始建于北宋年间,金、元、明、清皆重修过,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的平面呈正方形,四边各40米,面积1600平方米,通高40.5米。四面没回廊。基座全用青砖砌筑,座高八米,南北东西有高宽各五米的券门。四个券门横额分别题刻“北达幽并”、“南抵秦蜀”、“东临雷霍”、“西控河汾”。楼体稳重厚实,结构得体。上做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建筑独特,高大雄伟。古人称之为“拔地千寻,依云逼日”。可惜这样一座重要的古建筑,于1948年毁于战火。19......[查看详情]
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实则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镌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 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与紧连着孟......[查看详情]
黄河壶口一带,古为晋国与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又是秦晋两国的分疆处,虽然晋陕峡谷的黄河两岸山高壁陡,往来交通不便,但有古渡可通,加上此地河槽稳固、窄狭易渡,冬季结冰坚实可载车骑,所以历朝当局多在此置关设隘,驻兵把守,作为进攻对方的桥头堡,或作为防御的滩头阵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是公元前650至前640年之间,当时今延安和吉县文城乡一带,是狄族人居住的境域,称翟城。壶口山以南是汉人的晋域,今兰家河乡麦城村又是晋国公子,后来做了晋惠......[查看详情]
位于吉县西北30公里处,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壶口瀑布东岸垣头,西濒黄河,北通古贤沟,南达麻库掌,东连南村垣,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是一个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芦状独立山梁,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于1940年至1945年曾驻扎在这里。阎锡山以南村音近“难存”,并意欲标榜克服困难,故改名克难城,通称为克难坡。 克难坡是个黄土山头,原住有六户人家。......[查看详情]